邻家阁

邻家阁>抗战兵王穿越成了执垮大少最新更新章节 > 苏联坦克的发展历程(第2页)

苏联坦克的发展历程(第2页)

1938年8月,在最高军事委员会上(SupremeMilitaryCou

cil),讨论了苏联红军机械与装甲车辆管理局的生产任务,科什金设法获得了制造A—20轮履两用坦克、T—32坦克原型车的许可。1939年中,T—20和T—32坦克原型车先后完成并交付苏联红军测试。测试委员会认为“这两种坦克在性能和技术指标上都超越了以前设计的坦克”,但委员会认为这两种坦克仍然不够好,还没有达到值得推荐成为制式装备的程度。

1939年爆发的苏芬战争成为T—20和T—32坦克的第二阶段测试的实验场。实战清楚无误的表明,只有全履带式的坦克才能满足在恶劣地形(特别是在秋冬季节)上的战术机动性要求,这也进一步宣判了轮履两用式行走装置的“死刑”。此外,实战表明,T—32还需要增强其战斗力,尤其是在装甲防护方面。

留给设计局升级改进T—32坦克、加强其装甲防护和火力的时间非常有限,但设计局成功完成了这两方面的改进。改进后的原型车被命名为T—34坦克,此后不久便成为苏联红军在到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主战兵器。

由于T—32坦克设计定型尚有大量细节修订工作没有完成,同时研制T—34坦克的工程量很大,也因为T—35多炮塔坦克项目的正式下马,1939年,3个坦克工厂各自的设计局(KB—24、KB—190和KB—35)合并为一个设计局—KB—520设计局。米哈依尔·I·科什金被任命为联合设计局的总工程师,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成为设计局局长和副工程师,库切连科则担任副局长。

1940年1月,T—34中型坦克的第一辆原型车完成,而早在1939年12月19日,它就已经被苏联政府认可为为陆军制式中型坦克。在随后的测试中,T—34的优越性能被一一证实。1940年3月,在科什金亲自领导下,2辆T—34坦克在哈尔科夫和莫斯科之间完成了一次往返长途行军测试。在长途行军中,T—34坦克的机械系统表现出很高的可靠性。

T—34系列坦克的批量生产在1940年6月开始,到年底共有115辆T—34中型坦克下线。1940年6月,苏联政府决定在国内其他几家大型坦克生产企业也建立T—34坦克生产线,同时开工,以使陆军部队能尽早的装备这种优秀的坦克。决议做出后,KB—520设计局立即将大量技术图纸和文件送达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Stali

gradTractorPla

t)和索尔莫沃造船厂(SormovoShipbuildi

gPla

t)。

T—34坦克的量产是183厂的设计师和工人们长达三年的努力工作的尾声,就在黎明的曙光已经展现的时候,因为积劳成疾,米哈依尔·I·科什金于1940年9月26日与世长辞。科什金的早逝是苏联坦克设计界的重大损失,他的学生和挚友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接任了KB—520坦克设计局总工程师的职务。

1940年底,尽管T—34坦克的许多必要的最后细节的修订工作尚未完成,KB—520设计局就已经铺开了T—34坦克的改进设计工作。改进重点集中在炮塔和车体的装甲防护方面;用扭杆悬挂系统代替了原来的弹簧和带有内部减震器的负重轮;增加了燃油携带量、备弹数量等。改进型T—34坦克被命名为T—34M。T—34M坦克的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很快便准备齐全,随时可以送达工厂制造原型车,日丹诺夫冶金工厂(Zhda

ovMetallurgicalPla

t)甚至已经为T—34M坦克原型车制造出了5套装甲钢板,并将其交付给了183工厂。但在1941年初,T—34M坦克的制造工作实际上已经完全停顿下来,原因是各坦克制造厂的生产任务太沉重,T—34坦克的大批量生产使得生产线上没有T—34M坦克的空间。

1941年,KB—520设计局的规模扩大到了106人,分为12个设计小组,由总工程师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和他的两位副手N·A·库切连科和A·V·科列斯尼科夫领导。

1941年9月12日,由于前线战事吃紧,整个苏联的欧洲部分都面临着德军的威胁。根据苏联政府的第667SGKO号决议,183厂领导尤·E·马克萨列夫发布命令:逐步降低产量,将工厂和设备尽最大可能分批疏散到内地。183工厂在命令发布后的一周,1941年9月19日进行了第一次疏散,目的地是下塔吉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地区的乌拉尔汽车厂。这次疏散带走了KB—520坦克设计局的几乎所有设计师、技术文件、设计图纸和绝大多数有用的设备。撤退到下塔吉尔的183工厂与当地的乌拉尔汽车厂合并成立了新的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工厂。在这个工厂里,原183工厂在战前采用的部门编号方式被保留下来,KB—520坦克设计局的名称不变,总工程师仍然是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

1941年12月,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工厂生产的第一辆T—34坦克下线,来年4月,工厂的坦克产量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水平。

战时的物资紧缺以及许多生产原材料、零部件的工厂被破坏或是落入德军手中,使得坦克生产变的十分困难。橡胶短缺、钢材短缺、电气设备短缺,除了德国人的威胁,几乎什么都缺。为了维持工厂的正常生产,为红军输送更多的T—34坦克,KB—520设计局尽了最大的努力节省每一吨橡胶、钢材、装甲钢、电线和一切珍贵的生产物资。T—34坦克的几乎所有部件都被做了修改以适应这种战时的艰苦环境。设计师们用铸铁件代替了铜部件、用焊接代替了铆钉。这些努力的结果是坦克零部件减少了765个,生产程序被极大简化,生产速度加快、成本降低。这对T—34坦克在战时条件的大规模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简化设计使红军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T—34坦克,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危机中的战局。

尽管在T—34坦克的生产和改进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在1942年下半年,在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的坚持下,设计局开始了对下一代新型坦克的先期概念研究,新项目被命名为T—43。这个项目建立在183工厂早在疏散前就已进入实用化阶段的T—34M坦克设计方案上。设计局设想的T—43项目应该具备如下特征:5档变速箱;安装在主炮塔上方的车长指挥塔;车体外形简洁便于焊接工艺的大规模使用;增加燃料携带量;扭杆悬挂等。坦克的设计进展之迅速即使以当时的标准来看也相当惊人,到1943年第三季度前,第一辆T—43坦克原型车就已经完成。但T—43坦克再也没有在原型车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根本性的原因还是在于T—43坦克的性能与T—34相比并没有重大的进步,虽然它在设计上做了很多改变。1942年底,KB—520设计局在开发T—43坦克(实际就是T—34坦克的全面升级版)的同时,还同步进行了另一种全新坦克的概念研究。按照设想,该型坦克将有3种不同的变型车,分别安装122毫米、100毫米和85毫米炮。除了武器装备外,这种新型坦克(后来被命名为T—44坦克)与T—34坦克的不同之处还包括:采用新的发动机布置方式,缩小动力舱的体积;炮塔座圈位置后移,缩短车身长度;车身高度降低了30厘米;增强了车体前方装甲防护—增加车体前倾斜装甲板厚度、将驾驶员舱口从车体前装甲移至车体顶部;采用扭杆悬挂系统;取消了无线电作手机枪手编制,改用3人乘员组以增加坦克携弹量。

T—44坦克的设计工作在1943年底完成。第一辆原型车在1944年上半年完成。测试清楚的表明,由于许多结构上的原因,T—44坦克根本无法容纳122毫米或100毫米的大口径坦克炮。因此,进一步的研制工作被迫停止。

整个1943年,KB—520设计局真正取得了实质性结果的是T—3485坦克的设计定型。1943年,德国陆军得到了全新的坦克—虎式和豹式。它们都拥有的更厚的装甲,足以抵御T—34坦克的76毫米火炮。苏联迫切需要能应对虎和豹的新型坦克。KB—520设计局的工程师们立刻投入到日以继夜的工作中,德军新式坦克在战场上的技术优势像鞭子一样在后面抽打着他们。国防委员会也对新坦克的研制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帮助,研制任务在很短的时间里不断进展并最终获得了成功。1943年年底,新的大威力85毫米炮被安装到T—34坦克上,这使T—34坦克几乎拥有和德国新型坦克相同的火力。车长指挥塔也出现在主炮塔上,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善了坦克乘员组的目视观测能力。这种改进后的坦克被命名为T—3485坦克,1943年12月15日正式被苏军采用。1944年3月,第一辆T—3485原型车在乌拉尔斯基坦克工厂下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1944年里仍然在世界各地燃烧,但苏德前线的局势已经发生明显的改观。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工厂除了继续大批量生产T—3485坦克外,还继续测试他们的T—44坦克,T—44坦克安装上T—3485的85毫米坦克炮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修正,测试工作在年底完成,一种全新的中型坦克宣告诞生。1945年6月,T—44坦克的量产在第75工厂(苏联政府决定在收复的哈尔科夫原183工厂基础上建立T—44坦克生产线,为了与下塔吉尔地区的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厂相区别,重建的工厂被命名为75工厂)全面铺开。第一批T—44坦克在1945年8月被装船运往远东,参加对日作战。

战争末期,KB—520设计局的工程师们在协助生产T—3485和T—44坦克的同时,开始研究更先进的坦克,在新型坦克的研制过程中,设计师们详细研究了苏军在二战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设计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坦克火力;提高装甲防护水平;使坦克具备较强涉水能力。

1945年第一季度,2辆新坦克样车完成,被命名为T—54中型坦克,测试工作在同年进行。到1946年初,设计局完成了最后的细节修定工作,解决了在试制和测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100毫米坦克炮、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3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7。62毫米同轴机枪。铸造炮塔前装甲厚190毫米,车体前倾斜装甲板厚100毫米。加强火力和装甲防护导致车重上升,为了不影响坦克机动性,T—54坦克安装了一台大马力柴油发动机(V—54)。

1947年,T—54坦克在183乌拉尔斯基坦克厂投入量产,1948年在哈尔科夫75工厂也开始量产T—54坦克。

在4年战争岁月里,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领导的KB—520坦克设计局成功疏散到下塔吉尔地区,不仅保存了对苏联至关重要的坦克生产实力,还研制出一系列优秀的坦克—T—3485、T—44和T—54,并为下塔吉尔地区建立起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坦克生产和研制中心。

T—54坦克的试制工作结束后,1941年疏散到下塔吉尔的KB—520设计局的工程师们开始分批返回哈尔科夫。战后哈尔科夫坦克设计局的历史开始于1951年,当年,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带领大批原KB—520设计局的工程师回到哈尔科夫组建了新的KB—60M设计局,莫洛佐夫担任总工程师。

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苏联的坦克工业都在生产一种主战坦克—1947年量产的T—54(包括2种衍生型号T—54A和T—54B)。但苏联红军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还希望得到一种更具革命性的坦克,在性能上要远远超越红军曾经装备的坦克。为研制新型坦克,在KB—60M设计局内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的设计小组,由副总工程师尤·I·巴朗亲自领导。

新型坦克的概念研究和先期规划设计在1953年完成。一年后,重新设计后的草案(在最初草稿方案基础上做了很多改进,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得到苏军高层的认可。根据苏联部长会议于1954年4月2日作出的第598—265号决议,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正式铺开。草案设计工作(研制计划代号“430项目”)在1954年底完成。75工厂柴油机设计局为新型坦克专门设计了横置式两冲程4TPD燃气涡轮发动机,发动机两侧各有1个行星式传动装置。新发动机的结构与传统发动机完全不同,取消了中央变速箱、变速齿轮、主离合器、2个中间传动机构等一些传统的部件,改变布置方式的结果是新坦克发动机组件的体积仅相当于T—54坦克发动机舱体积的12。除此之外,坦克还安装了1个废气冷却系统和1个轻重量的行走装置(小直径中空金属负重轮和挂胶履带)。与此同时,KB—60M设计局在中型坦克草案(“430项目”)基础上同步开发更先进的重型坦克草案—“430U项目”。后者计划安装122毫米主炮,并有相当强大的装甲防护—前装甲最厚为160毫米,而不是“430项目”的120毫米。从本质上看,“430U项目”具备很多重型坦克的特征,但它的一些具体的参数(弹药携带量、马力吨位比、履带对地压力、车体和炮塔内部空间等)又比较近似于中型坦克,而不是当时典型的重型坦克(IS—3、IS—4和尚在实验中的T—10重型坦克),例如,“430U项目”全重42吨,而重型坦克的标准是50吨(像IS—4这样的重型坦克达到了60吨)。

“430U项目”的不断推进清楚的显示出:作为中型坦克设计的“430项目”具备很好的潜力,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改动达到(至少是部分达到)重型坦克的水平。“430U项目”导致了苏联坦克发展方向的改变,以重量将坦克分为中型和重型坦克的划分方式被淘汰。

1953—1955年间,新型中型坦克项目两次接受了苏军高层的评估,在这两次评估中都获得了积极评价。评估的结果是一纸批准新坦克立项的文件:苏联部长会议在1955年5月7日发布的第880—524号文件、运输与机械制造部部长于1955年5月13日签发的第0096部长令。

1956年,KB—60M设计局公布了“430项目”的正式设计方案。新型坦克在设计上有很多创新和改进之处:安装了马力更大的2冲程5缸5TD柴油机(A·D·查罗姆斯基博士领导设计);安装了光学测距仪;夜视设备;带内部减震器的负重轮;涉水组件等。

1957年,3辆“430项目”原型车在马里舍夫工厂完成(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1957年2月25日发布的第20号文件,75工厂被重新命名为马里舍夫工厂),1958年,这3辆原型车开始了一系列严酷的测试,测试显示新坦克具备良好的性能,特别是行走机构的设计尤为出色。

虽然“430项目”是一种全新设计的坦克,也完全符合军方提出的技术指标,但它仍然没有对T—54坦克的性能形成代差。考虑到当时T—54坦克的现代化改进已经在进行中,T—55坦克的批量生产已经箭在弦上,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认为,将“430”项目投入量产没有意义。这不仅是因为它在技术上没有对T—5455坦克形成绝对优势,而且由于“430项目”的各个系统都是全新设计的,与T—5455坦克没有形成很好的零部件通用性,如果服役,将给陆军的训练、作和后勤供应带来极大的不便。KB—60M设计局在没有任何上级特别指令的情况下主动放弃了“430项目”,转而投入到更新的中型坦克的先期研究工作中。

KB—60M设计局在“430项目”的基础上发展新一代中型坦克,后者保留了“430项目”的所有优点和长处,例如,紧凑布置的动力舱方案;已经发展的很完善并通过了大量测试的整套行走装置也被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改动的地方是用700马力的5TDF发动机代替了“430项目”上的580马力发动机,并将坦克全重降至30。5吨(而不是“430项目”的36吨),这极大的提高了坦克的机动性能;为了增强火力,新坦克安装了115毫米的U—5TC坦克炮;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首次出现了完全实用化的自动装弹机,它的出现使坦克乘员组的人数右4人减少到3人,坦克战斗室的体积因此而大大缩小了。新型坦克还有其他许多技术创新,包括金属挂胶履带、车体高度降低76毫米、炮塔高度降低20毫米、车体宽度也减少了。

新型坦克的草案设计完成于1960年。苏军高层评估并通过了这个设计草案,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在1961年2月17日发布了第141—58号文件,批准由马里舍夫工厂制造新一代中型坦克。1961年,KB—60M坦克设计局正式将新型坦克项目命名为“432项目”,它的定案与草案相比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最大的差异体现在装甲防护方面,复合装甲作为一种全新概念首次出现在坦克建造中,“432项目”上的复合装甲由装甲钢、复合材料和特殊的防辐射材料构成。加强了的装甲防护带来了坦克重量的上升,实际车重达到了34吨,而不是草案设计时的30。5吨。除了安装大口径坦克炮外,还使用了次口径穿甲弹和空芯装药破甲弹;同时为了应对核条件下的作战,坦克安装了全面的三防系统。

KB—60M设计局在改进“430项目”上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432项目”得到了苏联陆军的认可,成为苏军下一代制式主战坦克,军方编号为T—64。T—64坦克在1963年10月在马里舍夫工厂量产。而就在T—64坦克刚刚开始量产的时候,设计局已经开始研制它的改进型了。

由于苏联认为T—64坦克在机动性和装甲防护方面都具备相当大的优势,北约在短时期内难以研制出与之抗衡的武器,因此为了长时期保持对北约国家的技术优势,应当进一步提高T—64坦克的火力。具体的改进方案便是安装125毫米的D—81滑膛坦克炮,这是当时,即使到现在也仍然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坦克炮。除了更换主炮,T—64初期型还进行了其他改进:安装了更精确的光学测距仪;增强了车体前装甲防护;加强了驾驶员舱口区域防护;在坦克两侧加装裙板以提高坦克侧面抗空芯装药破甲弹打击的能力;加大了车长和炮长座椅,使乘坐更加舒适。经过上述改进后的坦克被称为“434项目”。新坦克的技术设计在1964年完成,KB—60M设计局随即开始规划生产线、完善技术文件,为批量生产做准备。“434项目”原型车在1966—1967年间完成,在进行了广泛的测试后,1968年5月,正式装备苏联红军陆军部队,军方编号为T—64A型主战坦克。

苏联军方对T—64A坦克的性能非常满意,设计局也以它为豪,他们声称:T—64A坦克拥有完美设计,以最小的重量换来了最佳的火力、防护、机动和可靠性的结合。客观的说,T—64A坦克确实称得上是一种划时代的坦克,它运用了一系列前所未见的新技术和新概念,包括:125毫米的大口径坦克炮;自动装弹机、三人乘员组以及因此带来的低矮外形;完善的火控系统(测距仪、双向稳定器、火控计算机);复合装甲(对于化学能弹和动能弹的防护能力几乎相当于T—62坦克的2倍还多);三防系统有效保护乘员组在核条件下的生存;采用了全新的动力组件布置方式;它还在苏联坦克制造史上首次采用了液压传动装置,后者确保了发动机组件重量和尺寸的减少;带有内部减震器的负重轮则带来了苏联坦克建造史上最轻的行走装置;第一次解决了涉水能力受时间和距离限制的问题。

新技术和新的设计规划解决了高性能与低重量(36。5吨)之间的固有矛盾。在保持了中型坦克的体重基础上,T—64A坦克拥有堪与重型坦克相匹敌的火力和防护。由于T—64A坦克出现,以重量将坦克划分为中型和重型坦克的方法终于寿终正寝(这也最终确认了设计局早在1954年就提出的理念),新的概念浮出水面—主战坦克。T—64A由此成为苏联第一种主战坦克。

从未定型的“430项目”(1954年)到第一辆T—64A量产型下线(1969年)。前后15年时间里,KB—60M设计局始终没有放弃信念,始终在根据时代的需要而创新。T—64A坦克的设计和规划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苏联其他设计局也开始仿效KB—60M设计局的许多理念和技术,并将之用于后来主战坦克的设计,如T—72和T—80主战坦克。T—64A坦克的总设计师—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为此得到了列宁勋章(Le

i

Award)。

在研制T—64系列主战坦克期间,KB—60M设计局的队伍再一次获得壮大。1962年,马里舍夫工厂的第62特别设计局被并入KB—60M设计局。第62特别设计局致力于研制喷火坦克,包括OT—54和TO—55坦克以及实验性质的“483项目”。这一系列的坦克在鄂木斯克的运输机械制造厂(OmskTra

sportMachi

eCo

structi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