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子的调查陷入了迷局,但警方也不是完全没有下手之处。
尸块的特殊处理方式预示着,这个凶手不是一般人。
强碱、强酸、腐蚀溶液,他对这些复杂的化学制剂十分了解,而且应用得当。
法医处表示,所有可能与凶手相关的、值得追踪检测的生物痕迹,都被有效的抹除了。
警员蒋科建议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再去科技大学调查一下?
虽然杨晋元是数学系的助教老师,但数理化不分家。
他的同事、老师,甚至是学生之中,搞不好就有人具备这样的作案能力呢。”
“特调组”会议室里,警员们还在对下一步的侦查方向,展开激烈的讨论。
蒋科等干警认为,二次调查的重点是,死者的工作环境。
但信息科的何晴他们有不同意见:“话是没错。但是在第一轮的调查中,我们核查过杨晋元所在的教学组情况。
一共有7名老师平时跟他交往比较多,其中4名同院系的教授和讲师,和他认识都有六七年了,关系一直不错。
另外的3名老师,分别是学院今年外聘和借调来的。
生活和工作中,跟他的交集不多,也不存在利益冲突。”
“那,有查过他们在杨晋元失踪当天的情况吗?”
“嗯,查过。他们都有可靠的证据可以从旁佐证。
至于学生的话,杨晋元就职没多久,主讲的也只是专业辅修课。
案发当晚,也没有学生外宿,不具备作案条件。”
本案最难解释的问题恰好就在于,凶手不仅杀死了一个成年男性,还能将他肢解后,使用化学溶剂进行专业的处理?
整个过程,不仅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知识,还得具备充足的时间和环境条件。
绝对不是一时一刻,突发奇想能够完成的。
凶手应该是独居,又或者,在本市拥有多套房产。可他到底是如何把杨晋元从东海风景区带走的呢?
大家至今没想明白。
警方只有同时派出几个小组,扩大调查范围。
市里的几处垃圾集中处理站每天都在反馈信息,但他们,也没再发现新的尸块了。
-----------------------------------------------------------
【开车门声】
“顾sir,搭个便车。送我到前面的新闻大厦。”
这天傍晚,顾新城才走到停车场取车下班,就被魏曼宁毫不客气的拦下了。
新闻大厦离碧波警署只有三站路,但魏曼宁一副急匆匆的样子。一看就知道,她要迟到了。
“那有什么问题。安全带系好,我们马上就到。”
顾新城笑笑,发动了车子。
魏曼宁所在的警民关系科,平时跟大家打交道的时间算是比较少的。
对于一些正在调查中的警情,“特调组”也不是每次开会都叫上她。
不过魏曼宁的个人能力很强,三年前共事的时候,顾新城就发现她没少从各种犄角旮旯的舆情中,找到破案的新角度。
这个时候,她急匆匆的去新闻大厦,所为何事呢?
“曼宁,等会是有什么警情节目要参加吗?”
“噢,不是工作。我一个朋友过生日,跟人家约好了7点钟新闻大厦门口碰头。
结果手头的事儿才刚弄完。坐地铁的话,怎么样也都是来不及了。”
魏曼宁的回答言简意赅,冷静又有点儿疏离。
“哦,这样啊。”
顾新城只有“哦”了一声。他总不好问人家见的是谁,这种触及隐私的问题吧。
可好巧不巧的是,就这么一脚油的路程,道上却堵起了车。
“顾sir,今天怎么没见沈北北蹭你的车?”魏曼宁倒是没觉着尴尬,她好奇的发问。
这段时间,这两师徒的关系融洽了不少。每次从警署大楼离开,沈北北几乎都是跟着顾新城的车走的。
可今天,却没看到他的身影。
“哦,他还在警署呢。”
魏曼宁了然的点了点头。那小子,肯定还扑在杨晋元的案子上。
“今天,我在城市探秘的论坛区看到有人说:这两天在游轮上看见过杨晋元的前妻。她好像是一个人去的环岛游。”
“噢?!”